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档 > 教案

语文教案

时间:2025-07-18 11:01:30
【精华】语文教案汇编九篇

【精华】语文教案汇编九篇

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总归要编写教案,教案是教学蓝图,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。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
语文教案 篇1

14、自己去吧 (第一课)

课时目标:

1、认识9个生字、会写自、己2个字。

2、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
3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,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,不依赖父母,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揭示课题:

1、导入,我们知道鸭子很会游泳、老鹰能飞得很高、很高。这样的本领是怎么来的,你知道吗?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就能明白了。

2、出示课题:自己去吧

3、齐读课题:认识自、己、吧(自是平舌音)

4、想:自己去吧这话是谁说的?自己去干什么呢?

二、初读课文

1、 听老师读课文,边听边思考:课文讲了件什么事?

2、 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,把课文读正确、读通顺。

3、 找一句你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。

三、识字

1、 请你再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,把生字圈起来,多读几遍。

2、 同桌读一读,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的。

3、 老师检查:

(1) 出示要认的生字,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的。(学生说到的字放大)

(2) 卡片齐读。

(3) 开火车读。

四、朗读课文

1、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。

2、 读给四人小组的小朋友听。

3、 读给大家听一听。

4、 喜欢读小鸭的话或鸭妈妈的话的同学一起读。

5、 找学习小伙伴合作朗读。

6、 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。

7、汇报演出。

五、指导写字

1、自己先看自、己两个字在田格中的位置

2、学生先描,发现字的特点

3、师范写

4、学生练写、师巡视、纠正姿势

语文教案 篇2

科里亚的木匣

一、素质教学目标

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,认识到“时间一天天过去,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”,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。

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、新词,会用“如果……就”、“不光……还”等关联词语造句。

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,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,并说出各段大意。

二、教学重点

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,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。

三、教学难点

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,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。

四、教学疑点

1.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?

2.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,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,为什么后面又要写“科利亚只数到十,就量了十步,埋下了木匣子”?

五、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。

六、教学方法 导读法。

七、课时安排 三课时。

八、教学过程

第一课时

(一)揭题、审题

1.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,《科利亚的木匣》。(板书课题)

2.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,从题目看,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?(找出关键词:木匣)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?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。

(二)学生自学课文

1.默读课文。读完后想: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?

2.读生字表中的生字,要能读准字音,看清字形,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,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。

3.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。

(三)检查自学情况

1.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?

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、挖木匣的经过。

2.检查字词掌握情况。

认读“箱”、“倍”、数数(sh( sh))、德(进行字形分析)

3.简介卫国战争。

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,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。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,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。

(四)再读课文,理清层次

1.学生标明自然段,朗读课文。

2.文章围绕“木匣”写了几层意思?

(文章围绕“木匣”写了三层意思。)

第一层:科利亚埋木匣。

第二层:科利亚挖木匣。

第三层: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。

3.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。

4.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。

(这一段是过渡段。“就在那一天,妈妈、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。”是承上,后面两句“在那儿,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,科利亚长大了,上了小学,数数能数到一百多。”是下文,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,应划到第二段里。)

5.分段归纳。

第一段:(第一至第三自然段)

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,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。

第二段:(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)

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,经过思考,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。

第三段:(第十三自然段)

科利亚明白了:时间一天天过去,人在一天天长大,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。

(五)讲读课文第一段

1.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。全班思考:

(1)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、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?

(2)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?

2.讨论思考题。

(1)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?(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。)

(2)指名读第三自然段。

(3)思考: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?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?

(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,数了十步,就用铲子挖起坑来。坑挖好了,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,匣子放好后,盖上土,用脚踩了踩,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,免得被人发现。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,埋下箱子。)

(4)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?

(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,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、认真。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,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。)

3.学生质疑。

学生可能提出:(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?前面已经写了 ……此处隐藏5848个字……有点相信是因为________;但感到疑惑的是因为____ ____。)

我对外婆的话将信将疑,心里很矛盾:这话似乎应该相信但我转念又一想。

过渡:摘了“打碗碗花”真的会让人打破饭碗?

4、学习5-6节。 指名读5-6节。出示6小节,细读质疑。为什么“忐忑不安”“一声不吭”? 观察“忐忑”的字形特点,理解意思。给“吭”找姐妹字:抗、航、杭、坑 。 读出语气。

引读, 理解“安然无恙”的意思

5、小结:看来,什么事都要通过自己的眼睛,或自己尝试,才能找到答案。

6、你喜欢小男孩吗?我想对男孩说:“”

师引:小男孩的疑问还是没有完全解决,引读最后一节,你有办法解决吗?

7、学习第7节。

教师出示资料:打碗碗花又叫小旋花、打碗花。草本植物,叶片三角状卵形、戟(jǐ)形或箭形。茎很柔软,靠平卧在地或缠绕在其它植物上生长。花粉红色,像喇叭的形状。花期6—7月。生长在荒地及田边、路旁。地下的根状茎含有很多淀(diàn)粉,提取出来的淀粉可直接食用,也可用于工业生产,花和根状茎可入药,也可做杀虫剂。

四、复习巩固,适度拓展。

1.复习新词:荒芜、除非、将信将疑、严肃、郑重其事、鼓动、一声不吭、忐忑不安、安然无恙、始终。用“忐忑不安”说一句话。

2.生活中还有什么是觉得有疑问的,不妨自己探究一下。

3.课后找一种有趣的植物的资料,了解它的特点。

五、 指导描摹。

1、 出示“肃、吭、忐、忑、芜”,读一读。

2 观察老师在田字格内书写“肃。(媒体演示)

3 书写“吭、忐、忑、芜”。

板书:

打碗碗花

打碗 不打碗

听说 尝试

将信将疑

积极思考 勇于实践

语文教案 篇9

教学目标:

1.学会本课生字新词,并理解词语意思。

2.能读懂课文1、2、3、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。

3.能背诵课文。

4.培养学生热爱山乡、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。

教学课时:3课时

第1课时

教学目标:

1.学会本课生字,理解“健壮”、“满山遍野”等词意。

2.读懂课文第1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。

3.有感情的朗读第1自然段,初步感受作者对山里孩子的喜欢之情。

教学过程:

一.直接出示课题齐读。

二.交待学习任务。

1.我们对山里还了解甚少。通过这一课的学习,我们对山村的美丽,特别是山里孩子的可爱之处将会有一定的了解。

2.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总分段式把一段话写清楚、写具体的方法。

三.自学课文,要求:

1.读通课文,读准字音。

2.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。

3.想想山里孩子是怎么样的。

四.检查自学效果。

1.指名分节读课文,读后学生评议,主要针对生字的读音掌握情况。

2.说说山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。

句式1:山里的孩子是。

句式2:山里的孩子是。

五.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。

1.指名读,思考: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?

2.学第7课时,我们是怎样读懂总分段的?

3.用“——”划出总起句。用“。”圈出中心词。理解“健壮”。

4.为什么山里的孩子长的这么结实、健壮呢?理解分述句。

齐读第2句,圈出动词,在练一练:

爬山采树拾松果登蘑菇

听读第3句,说说漏读了哪几个词?为什么不能漏?

“满山遍野”是什么意思?你从句中哪些地方看出?

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,干过这么多事情,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、健壮。用欢快的语调读好第4句。

5.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。

6.请学生看板书复述这一段的内容。

7.练一练。

一.指导生字,布置作业。

第2课时

教学目标:

1.能读懂2、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。

2.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,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、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。

3.复习巩固字词,理解“向导”、“热情好客”、“充满”等词意。

教学过程:

一.读读第1段,说说学习这一段的方法。

二.学习第2段。

1.初读感知,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?

2.自学这一段,完成填空题:

课文第2段是用()方法写。总起句是(),中心词是(),分述部分是第()句,从()、()、()三方面写具体的。

3.反馈、校对。

4.比较句子,进一步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。

比一比,说一说哪一句更能看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;抓住带点词体会。然后指导读好这两句话。

5.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,说说这段写什么。

三.学习第3段。

1.按第2段的填空题,自学这一段。

2.校对答案,辅导难点。

3.有感情的朗读分述部分。

4.山里的孩子幻想真多啊!文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?想想,他们还幻想什么?

5.小结:要是山里的孩子这些幻想都能实现的话,山村将变得更加美好。他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,多么有理想啊!

一.学习第4段。

1.结合板书,复述前三段内容。

2.山里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?读第4段,这句话把大山比作什么?从哪儿看出?

3.小结:是大山养育了他们,他们呼吸大山里新鲜的空气,喝大山里的水长大,是大山培养了他们那样的胸怀,那样的气魄。

4.带着山里的孩子对大山的热爱之情读这句话。

5.以“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成长”为总起句看板书复述全文。

第3课时

教学目标:

1.进一步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。

2.复习巩固生字新词。

3.能仿照第3自然段,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。

教学过程:

一.听写词语。

二.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。

1.指导:山里孩子健壮的身影在满山遍野游乐时要读出欢快高兴的语气,山里孩子接待客人是要读出满腔热情的语气,山里孩子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时要读出他们满怀希望的语气。

2.自由练习,最喜欢读的一段可多读几遍。

3.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,评议。

4.齐读。

三.指导背诵。

1.找规律:结构相同——先总后分。

2.分别写出了什么特点?分几方面写?

3.试背。

四.总结、练写。

《【精华】语文教案汇编九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